【編者按】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就《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起草的有關情況向全會作說明,說明指出:“在征求意見過程中,一些地方和部門建議,明確提出“十四五”經濟增長速度目標,明確提出到2035年實現經濟總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目標。文件起草組經過認真研究和測算,認為從經濟發展能力和條件看,我國經濟有希望、有潛力保持長期平穩發展,到“十四五”末達到現行的高收入國家標準、到2035年實現經濟總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是完全有可能的!
日前,《“十四五”大戰略與2035遠景》正式出版發行,本書正是針對十九屆五中全會關于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重大問題這一重大議題的研究,是國情研究院的集體研究成果。書中最后一篇“2035遠景篇”從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發展歷程及其規律出發,對2035年的中國從經濟發展、社會發展和生態建設進行了全面展望。作者在書中指出:未來十五年在制定我國經濟現代化戰略方針和核心目標,可以提出新的“經濟增長倍增”規劃和目標,即用15年的時間實現經濟總量和人均水平翻一番,即以國內生產總值為引領,帶動人均GDP、全員勞動生產率、居民人均收入、居民人均消費支出,按不變價格到2035年比2020年翻一番。
文丨胡鞍鋼 劉生龍
胡鞍鋼: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劉生龍: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國情研究院副研究員
摘編自丨《“十四五”大戰略與2035遠景》,東方出版社,2020年10月,作者又作了修訂
“十四五”規劃承前啟后,處在完成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邁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關鍵時間節點,開啟面向本世紀中葉“兩步走”戰略的“第一步”;诖,按照黨的十九大報告和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的明確要求,對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發展目標作出長遠展望。依據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本書對2020年至2035年我國經濟發展戰略目標進行分析和預測,將“十四五”時期作為發展起點,包括了“十四五”、“十五五”、“十六五”三個五年規劃時期,謀劃好基本實現現代化的三個臺階和基本方向,在發展實踐上更加體現中國五年規劃的繼承性、創新性、升級版特征?傮w來看,基于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一偉大的歷史性任務的完成,中國已經為2035年基本實現經濟現代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035年,中國主要經濟發展指標將達到同期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國家綜合國力進一步穩步提高,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鞏固、優越性充分展現,到2035年基本實現經濟現代化核心目標,即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將大幅度躍升,躋身創新國家前列!
我國經濟將保持中高速增長
2021年至2035年期間,中國經濟增長速度將從中高速增長(5%以上)逐步過渡到中速增長(4%以上),GDP年均增速保持在4.8%左右。按照這個增長速度,中國將用十五年的時間實現GDP(不變價)翻一番,由2019年的99萬億元增長至2035年的209萬億元,相當于2019年的2.1倍。這一增速預期目標,符合我國進入高收入階段的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動能轉換的特點,更有利于實現高質量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
我國經濟實力將大幅躍升。按購買力平價(PPP)2017國際元計算,由2019年的22.53萬億國際元增長至2035年達到47.57萬億國際元左右,占世界總量比重從17.3%提高到2035年達到27%左右,對世界GDP增長貢獻率持續保持在1/3以上,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經濟強國,必將對世界經濟格局產生重大的影響。
我國具有實現中高速或中速增長的綜合要素來源。從增長來源來看,由于我國是世界上國內儲蓄率最高的國家之一(2018年達到44.9%),又是世界上國內投資率最高的國家之一(2018年達到43.8%),資本形成總額(現價美元)相當于美國的1.40倍[1],實物資本增長率仍然保持在7%左右。從勞動力要素看,我國勞動力數量有所下降,但是總人口就業率仍保持在55%以上[2],其中婦女就業參與率仍保持較高水平,并居世界前列,[3]非農就業人數持續增長,農業就業人數持續下降。從人力資本要素看,我國已經成為世界最大的知識型、技能型、創業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勞動技能人數比例明顯上升[4],每年新增勞動力中僅高等院校本?、研究生畢業生就達800萬人左右,技工院校畢業生100萬人,占城鎮新增就業人數的70%以上,各類人才規模迅速擴大,從人口紅利轉向人才紅利,人力資本(勞動年齡人口受教育年限)增長率保持在2%左右。我國已經進入創新驅動發展的重要階段,全要素生產率(TFP)增長率保持在1%以上。按購買力平價(PPP)2017國際元計算,2019年中國人均GDP僅相當于美國的25.8%,仍具有極大國際追趕空間。[5]從國內比較看,中西部地區人均GDP與沿海地區差距甚大,具有極大國內追趕空間。由此可知,保持十幾年中高速增長不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通過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對外開放是能夠釋放中國發展的巨大潛力。
我國將保持較高的全員勞動生產率增速。2021年至2035年期間,勞動生產率可與經濟同步增長,保持在5%左右,到2035年能夠實現勞動生產率(不變價)翻一番,明顯縮小與美國的相對差距。這是因為我國已經進入高等教育大眾化發展階段,2018年人均預期受教育年限達到13.9年,未來會繼續上升,預計到2035年達到16年以上,這將持續提升新增勞動力的人均人力資本水平。[6]因此,隨著我國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的積累,以及勞動力持續從農業部門向非農產業轉移的結構效應,勞動力資源將持續地從低生產率部門向高生產率部門轉移、從低勞動報酬崗位向高勞動報酬崗位轉移,并且培育出世界上最大的專業專職人才隊伍,進而使勞動生產率和經濟增長同步提高。
我國將實現城鄉居民人均收入邁上新的大臺階。2021年至2035年期間,居民收入增長速度保持在5%左右,實現居民收入(不變價)翻一番,由此可以帶動居民人均消費水平同步增長。居民收入來源日益多元化,除了工資性收入為主外,經營性凈收入、財產凈收入、轉移凈收入比重不斷增加。
基于中國經濟增長總體態勢,在“十四五”規劃建議中明確提出在提高發展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的基礎上,到2035年國內生產總值比2020年翻一番的目標,以及全員勞動生產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步增長的目標等要求,成為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經濟現代化的經濟實力、經濟水平、經濟基礎。
我國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未來15年我國經濟現代化可以分為兩步走,第一步是到2025年達到高收入國家水平,第二步是到2035年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按照世界銀行2020年的標準,人均國民收入高于12535美元為高收入國家。按照世界銀行Atlas方法,2019年我國人均國民收入為10410美元,這就意味著2019-2025年期間,我國人均國民收入增長率只要達到3.1%就可以實現2020年高收入國家的人均國民收入門檻。因此,即使考慮到人民幣對美元匯率變動,到2025年我國進入高收入水平也是大概率事件。按照購買力平價(2017國際元)計算,我國人均GDP從2019年的16117國際元增長至2025年的21679國際元左右,相當于美國人均的水平從2019年的25.7%提高至2025年的32.4%。這將對全球收入格局產生重大的影響,世界上高收入國家和地區總人口從2018年的12.1億人上升至26億人以上,相當于新增加了14億人,我國成為世界最大的高收入人口國家,這是后小康社會的顯著標志之一。
2035年我國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2035年,我國人均GDP將達到33000左右國際元,相當于美國的人均水平從2019年1/4上升至2/5左右,這是我國達到中等發達水平國家的重要標志,也是我國基本實現現代化的重要經濟標志之一,更是基本實現“五位一體”社會主義現代化最重要的經濟基礎。
小結:實現新的“經濟倍增”規劃和目標
從改革開放40多年的偉大實踐和歷史經驗看,基本上遵循鄧小平同志所創意的“每隔幾年上個臺階”的發展邏輯走過來的,即每10年經濟總量翻一番。實踐表明,這是成功實現我國經濟現代化的戰略方針和核心目標。在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后,由于總人口、勞動年齡人口以及就業人數進入“零增長”(正負小于2‰)或“負增長”階段,未來十五年在制定我國經濟現代化戰略方針和核心目標,可以提出新的“經濟增長倍增”規劃和目標,即用15年的時間實現經濟總量和人均水平翻一番,即以國內生產總值為引領,帶動人均GDP、全員勞動生產率、居民人均收入、居民人均消費支出,按不變價格到2035年比2020年翻一番。在公開表述上,仍采用“兩個倍增”,即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人均收入翻一番。這不僅為“十四五”規劃、而且也為“十五五”、“十六五”規劃制定經濟增長預期目標提供了邏輯一致、前后銜接的路線圖,以此作為基線一以貫之,每五年上個新臺階,用十五年的時間達到“經濟倍增”目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圖表略,注釋:
[1]數據來源:世界銀行WDI數據庫:https://data.worldbank.org.cn/indicator/NE.GDI.TOTL.CD?end=2019&locations=1W-CN-US&start=1990&view=chart
[2] 2019年我國總人口為140005萬人,全國就業人員為77471萬人,占總人口比重為55.3%。國家統計局編:《中華人民共和國201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20年2月28日。
[3]2019年中國女性就業參與率為60.5%,OECD國家為51.9%,世界平均為47.1%。數據來源:世界銀行WDI數據庫:https://data.worldbank.org.cn/indicator/SL.TLF.CACT.FE.ZSend=2019&locations=1W-CN-OE&start=1990&view=chart
[4] 2004年我國技能勞動者為8720萬人,到2015年上升至1.65億人,年平均增長率6.0%,占第二產業就業人數比重從52.19%提高至72.7%,2016年我國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勞動者總量升至22.6%。
[5]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報告認為:鑒于中國與發達經濟體之間的人均收入差距仍然很大,存在充足的趨同空間,但這要求實施重大改革以提高生產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國別報告:中華人民共和國》,2019年8月。
[6]根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官方網站提供的數據(http://hdr.undp.org/en/data#),中國2000年人均預期受教育年限為9.6年,2018年達到13.9年,18年增加了4.3年。預計到2035年,隨著高等教育進一步大眾化和職業教育的發展,人均預期受教育年限可以增加2年以上。
《‘十四五 ’大戰略與 2035 遠景》
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
胡鞍鋼 周紹杰 鄢一龍 等著
東方出版社,2020年10月
【應對變局 聚焦目標 展望遠景 謀劃戰略 擘劃藍圖】
《“十四五”大戰略與2035遠景》-簡介-
本書是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的研究成果。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
本書前瞻研究、科學謀劃“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趨勢、發展思路,全面、系統地分析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征,特別是當今世界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仍處在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機遇期。根據黨中央精神,科學確定2025年發展目標。
此外,本書在最后一篇對2035年遠景奮斗目標進行了中長期預測,希望為我國制定203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提供重要借鑒。
目 錄
第一篇 總篇: 開啟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
第一章 導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大標志
第二章 “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評價
第三章 “十四五”時期面臨的國內外環境
第四章 “十四五”時期基本思路
第五章 “十四五”時期主要目標
第二篇 經濟發展篇:全面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
第六章 經濟增長與結構分析
第七章 建設和完善現代化經濟體系
第八章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第九章 建成世界制造強國
第十章 推進城鄉協調發展
第十一章 優化經濟發展空間格局
第十二章 建設高水平開放經濟
第三篇 社會發展篇:增進全體人民福祉
第十三章 堅持就業優先戰略
第十四章 實施健康中國戰略
第十五章 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
第十六章 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第十七章 構建非基本公共服務保障機制
第十八章 建立解決相對貧困保障機制
第四篇 生態文明建設篇:建設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
第十九章 全面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
第二十章 全面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
第二十一章 建設氣候適應型、低災害風險型社會
第二十二章 全面推進海洋生態文明建設
第二十三章 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
第五篇 2035年遠景篇: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第二十四章 基本實現經濟現代化
第二十五章 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
第二十六章 基本實現綠色現代化
后 記
供稿丨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